寧波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專班辦公室關于印發《深化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縣、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專班,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專班各成員單位:
經前期意見征求,編制形成《深化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抓好落實工作。
寧波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專班辦公室
2023年5月16日
深化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實施方案
按照《浙江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專班辦公室關于印發深化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浙廣應急辦〔2023〕2號) 和《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通知》(甬政辦發〔 2023〕15號)要求,結合寧波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建設原則
一是堅持統一規劃,分級建設。遵循國家、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和規范標準,確定符合我市實際的應急廣播建設方案、制度規范、技術標準等,保障全市應急廣播體系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運行。市、縣兩級分別負責本級應急廣播建設,所有新建擴建或者更新改造項目必須符合應急廣播相關規范標準。鼓勵各地結合美麗城鎮、未來社區、未來鄉村和雪亮工程等開展應急廣播建設。
二是堅持協同推進,資源統籌。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密切配合, 協同推進,做好系統聯動對接,有序推進建設任務,提高應急廣播服務效能。充分利用現有應急廣播系統平臺和設施設備,協同廣電有線、無線、移動網絡和其他各類網絡,積極整合社會自建廣播設施和城鄉公共廣播設施,統籌各方面資源條件,避免重復建設。
三是堅持平戰結合,安全可靠。按照“平時服務、戰時應急” 要求合理設置點位,強化日常管理,確保各類應急信息及時高效播發和快速精準覆蓋,提供基層宣傳、公共服務、防汛防臺抗旱、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服務。推動基于國產密碼算法的應急廣播安全標準和技術設施,確保各類指令可靠傳輸。落實安全播出工作責任制,強化信號傳輸和系統運行安全、網絡安全,完善播放內容審核機制,確保應急廣播可管可控。
二、主要任務
(一)推進核心系統建設升級
1. 升級寧波市應急廣播播控平臺。建設完善調度發布、聚合展示、數據統計等功能,與省級平臺、10個縣級應急廣播平臺完成對接互聯,完成新機房搬遷建設,建立全市應急廣播調度指揮體系。2023年底前完成相關系統建設和搬遷,實現省、市、 縣三級應急廣播平臺的互聯互通,后續建設隨相關系統平臺需求不斷迭代優化。
2. 升級寧波市應急廣播監測平臺。對數據采集、指令分析、業務跟蹤等功能模塊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對市應急廣播播控平臺、 10個縣級應急廣播平臺的統一監測。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平臺升級搬遷。
3. 建設寧波市有線數字電視應急適配系統。以現有的數字電視機頂盒等設備為基礎,建設有線數字電視應急適配系統,實現入戶應急廣播消息播發。2023年底前完成相關系統建設。
4. 迭代縣級應急廣播平臺。各區(縣、市)以現有系統為基礎,對應急廣播平臺進行標準化迭代建設,實現對轄區應急廣播終端的調度、監控和管理。2023年8月底完成本級平臺迭代,11月底前實現與相關平臺互聯互通。
(二)擴大終端部署范圍
5. 鞏固農村區域部署。依托現有應急廣播系統,積極開展農村區域覆蓋,確保每個行政村至少部署2路雙向化公共終端,每個20戶以上自然村至少部署1路雙向化公共終端。認真開展災害事故多發易發區域(點)視播結合終端及反饋管理全覆蓋,確保每個點至少部署1路雙向化公共終端,鼓勵按需提高部署密度。 2023年市民生實事項目涉及行政村覆蓋任務按2路雙向化公共終端標準部署。2023年底前行政村2路雙向化公共終端覆蓋任務和災害事故多發易發區域(點)1路視播結合終端覆蓋任務完成100%,行政村、20戶以上自然村、災害事故多發易發區域(點) 三項覆蓋任務綜合完成70%以上的任務指標,2024年底前全面完成。
6. 加快城市區域建設。積極推進城市隧道涵洞應急廣播建設, 原則上每百米至少部署1路雙向化公共終端。2023年底前完成 40%以上的任務,2024年底前完成80%以上的任務,2025年力爭全面完成。積極探索公共空間、人口密集區、居民社區等應急廣播建設規律,穩妥推進雙向化公共終端部署。2023年開展試點,有效覆蓋區域達到10個以上,2024年進一步擴大試點并開展連片部署,達到20個以上,2025年底前力爭初步形成規模效應,達到40個以上。
7. 拓展家庭有效部署。積極建設應急廣播專網,實現日常廣播節目和應急信息對家庭的全面覆蓋。探索利用數字電視機頂盒、 IPTV機頂盒、互聯網電視和各類應急廣播個人終端,拓展對家庭的有效部署。創新更多“應急廣播+”業務,推動在未來社區、未來鄉村、雪亮工程等場景落地,向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應急廣播的服務。
8. 加強其他區域部署。開展山洪災害防御重點村落、地質災害風險防范區和隱患點、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地、化工園區(聚集區)等重點場所雙向化公共終端部署;已建的公共顯示屏、戶外喇叭音柱、高清/超高清攝像頭和公共廣播設施等,經標準化改造后應接入當地應急廣播。
(三)拓展傳輸覆蓋網絡
9. 完善現有覆蓋網絡。以廣電有線、中波、調頻、地面電視等覆蓋網絡為基礎,加強與其他各類網絡的融合協同,不斷提升應急廣播各級站點、線纜線路的傳送能力,不斷強化傳輸覆蓋網絡之間的互通能力,提高傳輸覆蓋網絡對各類終端的支撐和適用能力,探索建設快速傳送通道。
10. 強化新型網絡適配。探索應急廣播在5G、IPTV、互聯網、 北斗等新型網絡傳輸技術應用,開展多網絡適配、跨網絡安全等技術體系建設。推動應急廣播智慧運維,提升運維效率和可靠性, 提升智能化水平。
(四)強化節目內容建設
11. 提升信息制作能力。加強宣傳引導,發揮應急廣播“一竿子插到底”優勢作用,提升應急廣播內容智能生產制作、審核編輯、媒資管理等融媒生產能力。加強與“地方應急廣播”在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內容的共享聯動,鼓勵優質節目跨域傳播。積極推動應急廣播與省級“學習強國”應急廣播媒資庫連通。
12. 推動有效廣泛使用。各級教育、公安、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水利、農業農村、文化廣電旅游、 衛生健康、應急管理、氣象等部門要加強行業信息播發系統與應急廣播系統的對接,推廣應急廣播標識。各級教育部門要推動校園廣播系統與應急廣播系統的對接。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推動應急廣播在應急管理領域的應用。基層黨政組織要積極利用應急廣播開展緊急類信息發布和政策法規宣傳、相關知識普及、輿論輿情引導、心理疏導緩解等工作。
(五)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13. 健全制度規范體系。編制出臺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發展規劃、管理實施細則,明確相關建設規范、技術指標和接口標準。各級應急廣播平臺及終端應當預留互聯互通接口,以滿足各級教育、公安、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 水利、農業農村、文化廣電旅游、衛生健康、應急管理、氣象等部門的使用和監管需求。2024年底前初步建立,2025年底前基本健全全市應急廣播制度體系和規范體系。
14. 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市、縣兩級應急廣播平臺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不低于第二級安全保護能力,嚴格落實網絡安全防護保障要求,確保平臺數據安全、播發安全和設施安全。基于信創環境推進各平臺建設,實現應急廣播核心設備國產化全覆蓋。落實基于SM2、SM3國產密碼算法的應急廣播數字簽名安全保護機制, 確保各類信息傳輸安全可靠,實現應急廣播業務的全流程保護。
15. 強化長效運行維護。建立健全應急廣播技術測試、例行檢修、應急演練、值班值守等工作制度,制定應急預案,推動運行維護規范化、專業化、智慧化,不斷提高維護保障能力。2023 年底前,各地明確本地長效運行維護主體并落實經費,制定質量評價具體方案。
三、工作要求
一要強化組織保障。成立分管副市長牽頭的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統籌協調指導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作,定期對各區(縣、市)開展綜合評價, 推進不力的予以晾曬通報,成績突出的以適當方式予以激勵。各地要參照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供給,落實職責任務,全力推進實施。
二要形成推進合力。各級廣電部門要認真履職,積極參與工程建設,承擔好日常運維、監管調度、內容制播和規范管理等職責;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把應急廣播納入鄉村治理資源范疇,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把應急廣播納入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基層防汛防臺體系標準化建設內容,抓好指導督促和協調推動工作。各地要將本地應急廣播建設和運行維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保障應急廣播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工作,建立健全應急廣播基本公共服務長效機制。
三要規范工程實施。要加強對應急廣播新建擴建或更新改造項目的過程管控,工程建設開工前要編制具體方案,建設過程中要強化質量管理,建設完成后須由當地相應的工作機構組織驗收, 經驗收合格的方可納入當地應急廣播系統。
四要加強宣傳引導。要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在主流媒體開設專欄或專版,通過培訓、講座等形式,提高廣大干部職工對深化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認識,引導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支持參與建設工作,為推進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