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決定
(2025年10月29日寧波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精神,加強我市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推動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助力高水平建設現代化體育強市,特作出如下決定。
一、把握功能定位
1.凝聚思想共識。體育設施是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建設體育強市的重要基礎,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要堅持高標準建好、高水平管好、高效率用好體育設施,以體育發展激發城市活力、助力城市國際化,為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市域樣板提供有力支撐。
2.明確工作目標。聚焦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健身需求,擴大群眾身邊體育設施有效供給,實現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和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全面構建布局合理、供給豐富、功能完善、運行高效、服務便利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聚焦提高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能力,推進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和專業賽事場館建設,著力提升城市體育設施能級。
3.發揮綜合效應。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成果公平普惠共享,注重發揮社會力量和社會作用,增強其他各類體育設施社會效用。堅持市場引領、產業賦能,以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帶動產業發展,壯大體育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增強體育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堅持創優生態、融合發展,發揮體育設施的平臺作用,擴大體育產品供給,最大限度釋放體育消費潛力與活力。
二、優化規劃布局
4.強化規劃統籌引領。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嚴格落實法律法規和國家、省有關規定,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體育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編制并公布體育設施專項規劃,遵循統籌協調、城鄉兼顧、方便群眾的原則,合理布局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高標準的體育設施網絡。
5.加快體育場館建設。市人民政府要堅持全域一盤棋,強化重大項目統籌、論證機制,建設與城市定位和群眾期盼相適應、具備承辦高水平賽事能力的綜合性體育場館,科學布局建設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網球“三小球”專業場館,加快補齊單項賽事場館缺口,積極構建高質量足球訓練基地體系。區(縣、市)人民政府要高標準實現公共體育場、公共體育館和公共游泳館的全覆蓋,根據區域資源稟賦、體育傳統優勢和綜合承載能力,建設特色賽事場館。
6.拓展全民健身空間。綜合利用各類資源,推動體育設施深度融入城市建設。倡導優質資源功能復合利用,在城市核心商圈、大型商業綜合體、中央公園、商務辦公區、產業園區、社區周邊嵌入式建設健身場地設施。緊緊圍繞群眾需求,充分利用城市用地、公園綠地、城市路橋附屬用地、廠房、建筑屋頂、河道等空間資源,結合城市更新、小微空間整治、橋下空間盤活、公園綠道建設等,打造騎行綠道、健身步道、水上運動設施等群眾身邊的運動空間。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水利、體育等部門要建立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非體育建筑儲備庫。
7.加大村社體育設施供給。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應當嚴格落實新建住宅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要求,配建的體育設施應當與住宅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對未達到體育設施配套建設標準的既有住宅區,要按照設施缺口程度、群眾需求強度、實施條件成熟度等要素開展綜合評估,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等,盤活現有空間資源,統籌配建體育設施。緊密銜接和美鄉村建設,加強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和配置,逐步實現城鄉體育設施資源均衡協調。
8.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遵循綠色低碳環保原則,充分利用山海優質資源,探索開發灘涂、島嶼、空域等特色資源,創新開放利用水域、水利設施,串聯打造登山步道、最美海岸線賽道、濱海體育公園等戶外健身基礎設施,推進帆船、皮劃艇等海洋運動和汽車自駕營地、航空飛行營地等戶外運動基地建設,完善交通、通訊、住宿、應急救援等戶外運動配套設施。
三、提升服務品質
9.提高規范管理水平。體育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體育設施建設和使用情況的監督,實施清單化管理,會同相關部門及時制止和查處侵占、挪用、擅自拆除體育設施及妨礙其正常運行的違法行為。督促指導體育設施管理運營單位完善配套設施,加強體育設施日常維護和保養,建立健全開放服務規范和安全管理制度,落實相應的衛生和安全防護措施,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鼓勵社會公眾通過公示的電話、二維碼等渠道參與監督。
10.促進開放共享。統籌使用全社會體育設施資源,滿足群眾就近就便健身需求。嚴格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和公辦中小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的規定,定期更新并向社會公布體育設施開放名錄,優化開放時間時段,豐富開放設施類型,深化委托專業機構運營模式。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應當創造條件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鼓勵民營企業、民辦學校和公民個人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對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的學校提供經費保障、辦理相關責任保險,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的企事業單位提供支持。
11.推動數智賦能。體育主管部門應當將公共體育設施名稱、地址、服務項目等內容納入省統一的公共體育服務數字化平臺,向公眾提供公共體育設施信息查詢、服務咨詢、報名預約、智能導航等服務。推動體育設施數智化升級改造,運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體育設施智慧化管理和運營服務水平。
12.營造全齡友好環境。體育設施建設應當充分考慮無障礙需求,符合國家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統籌建設適合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定群體的體育設施,根據其生理、心理特點,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收費的公共體育設施應當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實行免費或者優惠。
四、彰顯多元價值
13.做強賽事和健身功能。積極申辦、承辦高規格國際國內體育賽事,放大自主賽事品牌效應,加快構建濱海體育賽事體系,全力打造有世界影響、全國知名的賽事之城。開展全民運動會、濱海休閑運動會、美麗鄉村健身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活動,充分發揮體育設施服務地方性、群眾性賽事活動的作用。
14.壯大市場主體。優化體育發展生態,健全社會參與機制。采取項目補助、場地支持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擴大體育設施多元供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發放體育消費券、金融支持等,大力引進和培育專業機構,提升體育設施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服務水平,增強高能級體育賽事組織舉辦能力。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贊助、投資等方式支持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運營。
15.推進“體育+”融合。發揮制造業單項冠軍之城優勢,推進體育裝備制造業和智能體育產業發展,推進體育名品培育工程,打造和做強體育制造自主品牌。統籌體育設施辦賽需求與賽后多元利用,找準地方產業和人文特色,推進“體育+”多業態深度融合,拉長做深賽事經濟、演藝經濟、文旅經濟、展會經濟、首發經濟、健康經濟等產業鏈,集聚打造體育消費新場景,提高體育設施綜合使用效益。
五、匯聚工作合力
16.強化統籌推進。市人民政府應當切實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工作力度,構建政府統籌、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研究解決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重大問題。市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體育設施建設管理的指導、監督和檢查,其他相關部門要切實依法履行職責,區(縣、市)人民政府要落實屬地責任,共同推進各項工作。
17.優化要素保障。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渠道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積極爭取各類政策支持項目,用好體育彩票公益金,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提高資金使用績效。保障公共體育設施用地、用林、用海等資源,注重綜合配置、節約集約、復合利用。加強對體育設施建設管理、體育賽事運營、社會體育指導員等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完善低空、水域、海事、交通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體育產業、賽事經濟等政策,加大對社會力量參與體育設施建設運營的支持力度。
18.加強工作監督。市、區(縣、市)人大常委會應當通過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開展執法檢查、專題詢問、集中視察等方式,加強對本決定實施情況的監督。各級人大代表要積極行權履職、建言獻策,反映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共同推動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