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宣傳行動啟幕
11月11日,“四明星火耀甬城”寧波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宣傳行動啟幕。
活動以“革命文物活態傳承”為核心,通過“回望·當下·未來”三大篇章,詮釋寧波抗戰精神,讓紅色基因在四明大地上薪火相傳。
活動在莊重的“星火啟幕”環節中拉開序幕,一段黑白默片風格的歷史紀錄片剪輯《山河記憶》,將觀眾帶回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斑駁的影像里,抗戰硝煙依稀可見,珍貴史料中,效實中學等學校1937年西遷的足跡清晰可循。
抗戰期間,教育火種未熄,師生們懷揣家國大義,輾轉遷徙,求知真理,用堅韌守護著家國復興的星星之火。
效實西遷親歷者李慶坤校長之子李君平登臺訪談,深情講述父輩在遷校辦學過程中歷經的艱辛與堅守,讓觀眾感受到戰亂中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當歌曲《在和平年代》的旋律緩緩響起,歷史與今日,在時空中回響共鳴。
一件文物,一段歷史。一支鋼筆,見證一段熱血青春。情景講述《鋼筆的證言》以朱鏡我烈士的遺物鋼筆為核心道具,還原了這位新四軍宣傳部長以筆為槍、投身革命宣傳的熱血事跡。
文物修復紀實《青春守護》通過寧波財經學院“我為烈士修遺物”項目視頻,呈現了學生們修復林勃烈士書信的細致過程:在寧波鎮海區檔案館里,一封家書已靜靜躺了80多年。信紙泛黃,邊角微卷,字跡卻依然清晰——這是抗日烈士林勃,在生命的最后寫給戀人余也萍的絕筆。伴隨學生深情朗誦的烈士家書,80多年前抗日烈士林勃與戀人余也萍的真摯情感與家國大義令人動容。
浙東抗日根據地講解員以舊址修繕為例,結合修繕前后對比圖,生動闡釋“保護即傳承”的理念,讓現場觀眾直觀感受革命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
現場兩項重磅環節,為紅色傳承注入新的靈魂——
寧波·黃岡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協同研究中心成立,將推動兩地文保機構、高校及科研單位深化合作,為革命文物普查、研究、保護、利用提供智力支撐。
“四明星火耀甬城”紅色研學游營地授旗儀式上,嘉賓為寧波教育博物館、江北慈湖烈士陵園、鎮海朱楓紀念館、鄞州沙氏故居等營地代表授旗,標志著寧波紅色研學實踐邁上新臺階。情景劇《四明山媽媽》以藝術化形式再現革命年代的軍民魚水情,傳遞著紅色精神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