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同流異——清代外銷藝術品
發布時間:2025-06-03
15:13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
市文廣旅游局(市文物局)
源同流異——清代外銷藝術品

前言
自秦漢以來,南海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 “黃金水域 ”。它不僅是中國遠洋航行的必經之地,還是國際商貿活動的重要中轉站和補給點。隨著大規模國際貿易的興起,海外商品種類與數量日益豐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人對遙遠的東方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對遠渡重洋而來的東方商品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與購買需求。1757 年,“一口通商 ”御旨的頒布使廣東成為中國與世界唯一的通商口岸。到了 18 世紀中后期, 西方各國陸續在廣州設立商館,催生了大規模的商品訂單。除了陶瓷、絲綢和茶葉等大宗商品外,銀器、漆器、牙雕、通草畫等精美工藝品亦從廣州出發經由南海這一重要樞紐,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
這些凝結了中國傳統工藝與西方審美的外銷藝術品,在這條古老的航線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商品交換的一部分,更是東西方文化碰撞與融合的生動見證,折射出那個時代不同文化相互影響、互通與創新的寶貴歷史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