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寧波答卷!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浙江、寧波考察時提出: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20年來,寧波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沿著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砥礪前行,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質量推進美麗寧波建設,高品質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為生動的現實,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保護修復、綠色生產制造等為代表的寧波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成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寧波最為生動的實踐寫照。
深化污染防治攻堅 塑造生態環境之美
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治氣攻堅行動,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2024年,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1.3%,PM2.5濃度從2013年首次檢測的54微克/立方米降到23微克/立方米,六項常規污染物年均濃度連續8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打出“五水共治”“甬有碧水”等治水組合拳,水環境質量實現跨越式提升,市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功能達標率分別從2005年的40.6%和39.1%提高到2024年的98.9%和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46.8%,7次奪取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并捧獲金鼎。持續加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基本建立覆蓋全市耕地和重點工業園區的土壤環境監測網,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持續深化“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固體廢物處置向精細化、專業化、規?;?、現代化方向發展,危險廢物填埋率降至7%,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9.78%,建成全省首批四星級“無廢城市”。一系列環境治理成果,不僅擦亮了寧波高質量發展的環境底色,也獲得群眾廣泛肯定,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連續14年保持穩定上升態勢。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構筑空間格局之美
不斷優化空間保護網絡,高標準構建“一帶兩脈多廊”生態安全體系,生態保護紅線區域面積達4428.5平方公里,建立國家重要濕地1個、省級重要濕地11個。生態保護修復全面深入,推進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全國試點,劃定整治片區面積489平方公里,全域整治工作獲省改革突破金獎;累計創建省級森林城鎮96個、“一村萬樹”示范村169個,森林蓄積量達27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保持在40%左右;推進“藍色海灣”“南紅北柳”“生態島礁”等岸線整治修復工程,整治修復生態岸線124公里,形成梅山萬人沙灘、干岙濕地修復、花岙島生態島礁建設等一批示范樣板。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全省率先建成“1+5+X”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全市10個區(縣、市)均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站點,實施中華鳳頭燕鷗、鎮海棘螈、中華水韭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象山韭山列島成為全球最大的中華鳳頭燕鷗孵化繁殖基地。生物多樣性指數保持全省第2,北侖獲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如今,山水林田湖海和諧共生的自然資源已成為寧波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的生態底色和發展優勢。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 壯大現代產業之美
深化“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持續開展低散亂污整治提升,聚力推動萬千億級產業集群由“246”向“361”遞進,加速產業體系向綠色化、高端化邁進,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累計104家,成為全國首個單項冠軍企業數量破百的城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418家。綠色交通體系加速構建,集裝箱海鐵聯運箱量達到181.8萬標箱,總量居全國第2,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60.2萬輛。新能源轉型成效顯著,風、光裝機規模分別達153.1萬千瓦和884.1萬千瓦,均居全省第1。綠色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綠色制造示范創建數量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全市制造業園區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累計擁有綠色產品認證證書720張,居全省第一,5家企業入選浙江省第一批綠色產品(服務)認證“領跑者”,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綠色化改造全覆蓋,先后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21家,居全國前列。如今,綠色發展已成為寧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和核心動能。
推進全域風貌提升 繪就城鄉宜居之美
以“千萬工程”為引領,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面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1000個以上村莊實現農污、農村廁所設施完善及村貌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95.6%,推進美麗鄉村分類創建,累計創建省級美麗(和美)鄉村示范縣10個(次)、省級美麗(和美)鄉村示范鎮88個、省級美麗(和美)特色精品村284個。推動城鄉風貌品質實現換新迭代,實施“三改一拆”“四邊三化”“海綿城市”等工程,打造560個“精特亮”工程,累計建成綠道2548.52公里,城區公園綠地面積達5732.71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99平方米。城鄉融合持續深化,聚焦盤活鄉村資源、改善基礎設施、做強村集體經濟,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穩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2005年的2.23縮小至2024年的1.62,且遠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連續20年下降。先后創建6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個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實現全覆蓋,累計建成新時代富春山居圖樣板區14個、省級城鄉風貌樣板區43個。如今,全市已逐漸形成了美麗鄉村、美麗城市、美麗田園、美麗園區、美麗海島的全域大美格局。